各縣區湖區管理局,市龍亭公司、市漁業公司:
為有效規范、整治和優化白龍湖、亭子湖(以下簡稱“兩湖”)垂釣環境和秩序,促進“兩湖”休閑垂釣產業和生態康養旅游產業健康發展,根據《廣元市白龍湖、亭子湖垂釣布點規劃》,現就進一步加強“兩湖”垂釣平臺建設管理提出如下要求,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釣點設置
(一)釣點設置必須堅持“安全第一”原則,結合地質災害、水位高差變化、小氣候變化等因素,靈活采用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平臺式、陸岸固定臺階式或自然垂釣式釣位,并細化各釣點設計樣式、材質、色彩、防浪措施和垂釣配套設施等設計。
(二)主河道及港口碼頭設施200米范圍內原則上不設置浮筒式平臺。
(三)對有意愿參與垂釣平臺建設、經營活動的沿湖群眾,原則上滿足其脫貧奔康的需求,但其建設選址應在本規劃劃定的范圍內,并需通過相關部門的審批。
二、建設模式
結合釣點位置所處區域的建設要求以及地形地貌條件,靈活采用自然垂釣式、陸岸固定臺階式、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平臺式等模式建設。
(一)核心景區內
根據地形地貌,宜采用自然垂釣式布點,增加必要的生態步道、安全防護護具、垃圾回收設施、移動式公廁,減小垂釣活動對景區環境的影響。自然垂釣式布點原則上按陸岸線劃定的區域設置,實行自然垂釣,不開展除必要的環境整治外的建設活動。
(二)核心景區外
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垂釣點形式,對坡度較大,湖岸穩定區域,可采用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平臺式;對于坡度較小區域,則靈活采用陸岸固定臺階式或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平臺式。垂釣點注重生態、安全,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不搞大規模的土建工程,主河道兩岸設置垂釣點,必須符合航道通航要求和港口碼頭建設規劃要求。
景區內的垂釣設施建設,應征得相關部門的批準同意,方可進行建設。
三、建設標準
(一)垂釣平臺均應按長條形或方形等規整的形狀設計,且須按臨水建(構)筑物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安裝安全防護設施。
(二)陸岸固定臺階式垂釣平臺以長條形為主。
(三)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式垂釣平臺一般按以下規格設計:兩個釣位的釣臺尺寸規格為3米×6米,三個釣位的釣臺尺寸規格為3米×8米,四個釣位的釣臺尺寸規格為3米×10米。浮筒式平臺采用錨索、錨碇或錨桿固定。平臺必須緊靠岸邊,離岸間距不得超過2米。近岸一側應通過纜繩固定在湖岸的錨樁上,錨索、錨碇、錨桿等材質必須達到抗風、抗壓、抗腐蝕的標準。
(四)垂釣平臺在建設前須具備初步設計方案并報請相關部門審定。
(五)白龍湖垂釣基地設計方案須報省住建廳評審。
(六)浮筒式平臺尺寸設計可結合釣友習慣,根據前述浮筒式垂釣平臺基本規格組合。相關縣區、公司在建設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式垂釣平臺前,依據設計方案建設各類型實驗浮筒平臺,并請專業機構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在評估、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建設方案,科學確定陸岸相對固定浮筒式垂釣平臺的相關建設標準。
(七)浮筒平臺基本色調應為原木色、褐色或栗色。
(八)垂釣點內的各經營者獨立經營的區域以湖岸岸線長度作為劃分標準,每戶經營的長度原則上50米為宜。
(九)陸岸固定臺階式平臺的岸基部分不宜出挑,若因地形所限確需設置挑臺的,必須滿足建筑安全技術規范要求做好支撐。
(十)材質采用高分子量高密度合成材料,為抗腐、防凍、抗氧化、抗紫化線的強化材質,不受海水、化學品、藥劑、油漬及水生物的侵蝕;無污染、不破壞環境。浮筒上部表面采用防滑花紋設計,安全穩固;四角皆為圓弧鈍角造型,避免一般水泥、木制、鐵制設施所常見的危險,例如:滑倒、被碎木屑、銹釘刺傷等。具較高承載力,筒體平穩、耐久,每平方米的浮力可達350kg以上。
四、安全保障
(一)布點選址嚴格遵循“安全第一”的要求,嚴格執行“選址安全避讓”的原則。
(二)垂釣平臺材料材質的選擇、施工建設必須符合生態環境保護和相關建設要求。
(三)垂釣基地(點)經營者應在醒目的位置設立宣傳欄,提出安全注意事項和防范措施。在山腳、湖岸水邊以及地勢陡峭的場地等涉及釣友、游客人身安全的位置,設立警示標識并做好相應防護措施。垂釣點應配備水上的安全救生設備和專門的救護人員,保證游客的人身安全。
(四)垂釣基地(點)存在安全隱患的,必須嚴格執行避讓原則。
(五)經營者定期巡查,對垂釣活動中的危險行為及時進行勸止。
(六)保證水陸交通通暢,應急救援能快速響應。
(七)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禁止在垂釣基地(點)野炊和燒烤。
(八)相關部門應每年至少舉辦兩次以上的安全、消防、地質災害、防洪、水上安全等相關內容的培訓。
(九)相關縣區、公司在組織實施時應嚴格按《垂釣規劃》要求開展試點工作,并請專業機構進行安全風險評估。在評估、總結試點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建設方案,有序擴大試點范圍,加大資金投入。
廣元市白龍湖亭子湖管理領導小組辦公室
2017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