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風病日”。這是1953年發起經由世界衛生組織確立的節日,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形式的活動,旨在堅持黨政主導、部門協作、動員社會、全民參與的綜合防控機制,全力推進實現我國全面消除麻風危害的目標;同時,通過開展系列宣傳活動,引導社會公眾了解麻風,進一步提高全民健康素養水平,消除歧視和偏見,形成全社會關心關愛麻風患者和治愈者的良好氛圍,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
一、什么是麻風病及其在我國流行情況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二、麻風病的早期癥狀和體征有哪些?
麻風菌主要侵犯皮膚和周圍神經(如耳大神經、尺神經、繞神經、正中神經、腓總神經等)。早期主要是皮膚上出現不痛不癢的淺色或紅色斑片,如不能早期發現和治療,病期長時皮膚多伴有感覺減退或喪失,病情逐漸發展后可以出現兔眼、歪嘴、爪形手、垂足、足底潰瘍等畸殘。
主要臨床表現是:
(1)皮膚出現不規則的斑點
麻風病是典型的皮膚損傷,具體表現為一個或者多個斑點組成,但是患者的皮膚表面是看不出來的,后期斑點才會慢慢顯現出來,呈圓形或者橢圓形的不規則斑點。
(2)感覺障礙
麻風病患者對皮膚被損害的界限是不清楚的,一般患者有時會感到皮膚不舒服或者難受的癥狀,有的嚴重,有的輕度,輕度的表現不是太明顯,嚴重的病人會有神經粗大的表現。
(3)斑點出血現象
麻風病人的斑點到后期會有斑點出血的癥狀,但是對身體的運動影響不大,也少有人會引發畸形的表現。麻風病菌潛伏期較長,但也跟疾病治療的方法有很大關系,如果治療效果比較好,晚期麻風病毒的反應有可能會轉成陰性。
(4)有的病人在皮損部位刮取組織液涂片或活檢,抗酸染色查菌陽性。
三、麻風病的主要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麻風病是由麻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病,傳染源主要是未經治療的多菌型麻風病患者。95% 以上的人對麻風桿菌有正常抵抗力,即使感染了麻風桿菌,發病的比例也很低,兒童及少數對麻風桿菌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感染、發病。麻風病主要侵犯皮膚、周圍神經、上呼吸道黏膜和眼睛等組織,通過皮膚密切接觸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主要通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進行傳播:
直接接觸傳染:直接接觸傳染是通過患有麻風病毒的皮膚或者是黏膜皮膚接觸所傳染的,并且接觸的密切程度跟麻風病的程度有很大關系。這是麻風病傳播的最直接的方式。不過目前也有通過飛沫傳播的現象,攜帶麻風病菌的患者通過咳嗽或者打噴嚏傳染給健康人的呼吸道粘膜,進入人體的身體組織。
間接接觸傳染:間接接觸傳染是健康人接觸到麻風病人的一些物品經過一定的傳播介質而受到感染,比如說最直接的是衣服、被褥、毛巾等,所以平時一定要注意居住空間多通風,保證光線的充足,也要避免手足的外傷,以免增加患病幾率。據統計,間接接觸傳染的可能性比較小。
四、出現什么樣的癥狀懷疑患麻風病?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遇有以下10種不痛不癢甚至麻木不出汗,經常規范治療不愈的皮膚癥狀或殘疾者,應高度懷疑患有麻風病的可能。
五、麻風病的危害
麻風病發病后可致人皮膚潰爛甚至毀容致殘、相關病癥痛苦可持續數十年,造成患者部分或全部勞動力喪失。且由于社會對疾病的不了解,對麻風患者產生歧視和偏見,對個人、家庭和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另外,麻風病流行和造成殘疾,增加社會負擔及對衛生資源的消耗。
六、麻風病的診療和預防
麻風病是“不治之癥”的年代早已成為歷史,麻風病和其他慢性病一樣,完全能治好。治療主要采用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利福平(RFP)、氨苯砜(DDS)、氯法齊明(B663)等藥物進行聯合化療。
目前我國對麻風病的診斷和治療實行免費,民政等部門也為麻風病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和生活救助等。當我們出現以下疑似麻風癥狀時,可以及時前往專業皮膚病醫院或疾病預防機構進行咨詢、檢查和治療:
1. 診斷不明或久治不愈的慢性皮膚病(三個月以上);
2. 皮膚閉汗或感覺異常,如麻木;
3. 眉毛稀疏脫落,酒醉樣面容;
4. 面部或耳垂出現腫脹或結節腫塊;
5. 水腫樣紅斑損傷、結節性紅斑損害;
6. 神經粗大、疼痛或觸痛;
7. 手、足發生反復無痛性傷口、潰瘍或燒灼傷;
8. 閉眼不攏、口角歪斜、手掌指肌肉萎縮或出現爪型手、垂足。
目前雖然尚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麻風病,但通過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對其進行有效預防:
1.對重型患者實行隔離治療。
2.在流行地區,普遍進行卡介苗接種,增加易感人群對麻風桿菌的抵抗力。
3.加強宣教工作,早發現,早防治。
4.加強營養,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適當參加勞動,并注意保持居室空氣新鮮和陽光充足。
5.密切接觸活動性麻風患者時佩戴口罩,接觸后洗手,注意個人衛生和加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